我们认为,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由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是股东有限责任的例外情形◆◆■■,以矫正有限责任制度在特定法律事实发生时对债权人保护失衡的现象。在审判实践中,要准确把握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精神,按照《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要求,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进行综合判断,既审慎适用★★◆,又当用则用。公司与股东不能清偿其自身债务的■◆★★◆◆,原则上均应以各自财产独立承担责任。对于股东自身债务◆★,债权人除可执行其货币等财产外,也可以通过执行股东持有的公司股权实现债权。在股东与公司交易关系清晰、财产可以区分的情形下,若股东存在向公司无偿转让财产或怠于行使对公司的债权等行为导致债权人债权难以实现的,债权人也可以通过民法典规定的撤销权、代位权等制度寻求救济。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逆向否认法人人格■★★◆★★”的必要。
问题1:应否承认“逆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由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法答网上线运行以来,咨询答疑质量和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上下级法院业务交流顺畅高效,困扰审判一线痛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问题■★★◆◆■,找法答”的理念已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干警内心★★。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抓实“公正与效率★■◆”■◆★■,最高人民法院充分挖掘法答网资源“富矿■◆”■■★★,积极开展优秀咨询答疑评选工作■■◆◆★,将具有典型性★★、前沿性或疑难复杂的法律适用咨询答疑通过人民法院报等媒体平台陆续发布,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挥法答网释疑解惑交流、促进统一法律适用的功能效用,向社会传递崇法风尚,弘扬法治正能量。为此,人民法院报特开设★★◆“法答网精选答问”栏目■◆■◆,发布法答网精选咨询答疑。敬请关注。
但是,在出现人格混同的情况下,由于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边界不清◆■、无法区分,此时的人格否认将产生母子公司对债务互负连带责任的情况。比如,实质合并破产程序中以母子公司的财产统一向所有债权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能会在形式上产生以子公司财产为母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效果■■★◆◆■,可以认为属于“逆向否认法人人格”的情况。因此,所谓“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应仅限于法人人格混同这一特定情形。
答疑意见★★■◆: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为防止股东滥用公司法基本原则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明确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这一条款的规定看★◆◆◆■,主要是针对滥用法人人格、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即所谓的“正向人格否认”。实践中,有观点提出★◆◆◆★■,在构成法人人格否认情形下,为保护股东债权人利益,应承认“逆向公司人格否认”,由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关于股权代持合同无效后的处理,情况比较复杂■■■■。考虑到法律禁止上市公司股票代持行为的法律目的、民事审判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因素★★★■★,我们认为应坚持如下原则■★■:第一■◆◆,对于被代持方具备持有该公司股权资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判令代持方向被代持方交付该股权并办理过户手续。第二,如果被代持方不具备持有该上市公司股权资格的,可将代持股权变价◆■,变价款项归属被代持方■★◆◆■,并根据案情公平处理代持双方报酬争议★■◆◆★。第三,对于被代持方不具备持有该公司股权资格情形★■■◆,人民法院还应将违法代持事实通过司法建议或其他方式告知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议根据违法情节轻重给予相应行政处罚,以追究其行政责任,并解决违法代持产生的违法所得问题。
答疑意见★◆■:对于股东出资责任的实现方式■◆,新旧公司法均未明确股东可以向债权人直接清偿◆■★■◆。原公司法司法解释根据原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规定股东可以向债权人直接清偿。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七条就债权人代位权规定了“由债务人的相对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明确放弃“入库规则◆◆◆■”◆■◆◆◆。股东对公司的出资责任■◆■★,属于对公司应承担的侵权之债,在公司未行使其债权时■★,公司债权人代位行使权利,与民法典关于代位权的规定相一致◆■■◆★。尽管民法典相对于公司法属于一般规定★■◆◆,公司法如有特别规定应优先适用公司法。但公司法对此未规定或规定不明确,应依据民法典规定,这也符合立法法规定及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原理。
答疑意见:“对赌协议”中经常约定股权回购条款■◆◆◆,如约定目标公司在X年X月X日前未上市或年净利润未达到XX万元时,投资方有权要求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按照X价格回购投资方持有的股权★■◆★。审判实践中,对上述股权回购权性质和行权期限,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投资方请求回购股权系债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也有观点认为投资方请求回购股权系形成权◆■,受合理期间限制◆■■。
答疑意见:公司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披露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信息,相关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禁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代持上市公司股票。”上述规定的主要理由是:一是代持上市公司股票涉嫌违反证券账户实名制要求。我国股票市场实行直接持有制度,证券法从开立、使用两个环节规定了证券账户实名制■■。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零七条规定,投资者应当实名开立账户,并使用实名开立的账户进行交易◆■■★★◆;第五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出借自己的证券账户或者借用他人的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代持上市公司股票★■,必然涉及出借、借用证券账户,涉嫌违反证券法关于账户实名制的规定★■◆■◆★。二是基于防范“影子股东”和资本无序扩张的考虑◆★■★★。近年来◆★■◆★,在反腐败斗争和全面加强监管的高压态势下,金融腐败、资本无序扩张的方式更加隐蔽,权钱交易、政商勾结呈现出新形态。一些腐败分子通过股份代持成为“影子股东◆■★★”,借助发行上市等实现非法利益输送和放大★◆;一些企业通过股份代持、多层嵌套等手段形成复杂股权结构,实施规避监管和监管套利,严重破坏金融监管秩序★◆★◆★,甚至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亟需加以规范。三是违法代持上市公司股票损害资本市场管理秩序。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如允许代持上市公司股票,将使得监管机构无法得知股份的实际所有人,容易导致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认定、股份减持■◆◆■、关联交易等一系列制度的规制目的落空,损害资本市场秩序和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关于违法代持上市公司股票合同的效力,公司法虽然未作明确规定,但考虑到该条采用了“禁止■★”这一比较严厉的表述,理解上应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可以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认定代持合同无效。关于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代持合同的效力■■,鉴于现行证券法及资本市场相关制度规则对于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股权清晰及证券账户实名制等方面的要求与上市公司总体是一致的◆◆,逻辑上应当与上市公司一致,禁止违法代持非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在法律适用层面,可将违反相关监管规定认定为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范畴■★■★◆★,并由此认定代持合同无效。
我们认为,该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认识投资方请求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的权利性质■■★★◆。就股权估值调整协议中投资方有权请求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的约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确立的合同解释规则◆★★★■,对该约定除按照协议所使用的词句理解外,还要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来理解■■★■。从双方约定的目的看■◆★◆■,实际上是在符合(未上市或利润未达标)条件时投资方既可以请求对方回购进而自己■★◆★■“脱手”股权,也可以不请求对方回购而继续持有股权★◆■。因投资方行使此种权利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以合理期限加以限定,较为符合当事人的商业预期。具体而言:1■◆.如果当事人双方约定了投资方请求对方回购的期间★■■★◆■,比如约定投资方可以在确定未上市之日起3个月内决定是否回购■★◆,从尊重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角度考虑,应当对该约定予以认可。投资人超过该3个月期间请求对方回购的,可视为放弃回购的权利或选择了继续持有股权◆◆★★★■,人民法院对其回购请求不予支持◆■◆■★。投资方在该3个月内请求对方回购的,应当从请求之次日计算诉讼时效◆◆◆★★。2.如果当事人双方没有约定投资方请求对方回购的期间■★★,那么应在合理期间内行使权利,为稳定公司经营的商业预期,审判工作中对合理期间的认定以不超过6个月为宜。诉讼时效从6个月之内、提出请求之次日起算★◆◆■★■。
问题3◆★■:股权转让时■◆◆★■■,受让股东明知转让股东存在抽逃出资行为◆■◆◆★,双方根据公司实际资本确定股权转让对价后,受让股东以公司名义请求转让股东返还抽逃资本的,如何认定◆■?
法答网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四级法院干警提供法律政策运用、审判业务咨询答疑和学习交流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法答网,法院干警可以就审判工作◆★◆■★、学习和研究中涉及的法律适用、办案程序和司法政策等问题在线咨询。答疑专家须严格依据法律、司法解释等规定★★★■,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答疑意见,并经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以最大限度保障答疑意见准确、权威◆◆★■★■。咨询仅针对法律适用问题,不得涉及具体案件,答疑意见仅供学习、研究和参考使用◆◆★。
答疑意见:标的公司实缴出资后■■★■★■,作为受让方的新股东明知作为转让方的老股东抽逃出资,而与老股东协商按照抽逃出资后标的公司实际资本确定股权转让对价的★★◆◆,可以推定新老股东达成了老股东不再负有返还抽逃出资责任、由新股东承担该责任的约定。公司起诉老股东返还抽逃出资◆★◆■■,如果机械地按照公司可以向抽逃出资的股东追缴出资的法律规定■◆■■■,直接判决老股东向公司返还抽逃出资本息★◆★◆★,那么老股东返还之后必然起诉请求新股东向其返还,处理结果仍是新股东承担了补足所抽逃出资的责任。也就是说,在新老股东之间的内部责任划分上◆★★,最终责任应该由新股东承担。
新股东持有标的公司100%股权的情形下,标的公司完全由新股东控制,公司利益与新股东利益完全一致★★★,标的公司应无意愿要求新股东支付该款项★■★■■◆。此时要通盘考虑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向公司释明履行减资程序,引导当事人通过正规减资程序,减少已经抽逃的注册资本◆■★。减资后◆★,新老股东均无需另行支付款项,符合各自预期。减资保护了公司债权人利益,同时彻底解决了抽逃出资的隐患■★★◆■。减资最终符合各方利益。如果减资不成功◆◆■,往往涉及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此时便不是新老股东之间的内部法律关系,而是涉及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外部法律关系,新老股东应该对公司承担补足出资的连带责任,且因新老股东实质系达成了抽逃出资的责任转由新股东承担的约定■★◆,则老股东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新股东追偿■◆★■■。
需要说明的是■■◆★★★,从法律适用而言★◆◆■◆,由于新公司法对该问题无明确规定,目前仍应按《九民会议纪要》精神判令股东向债权人直接清偿。新公司法发布后★◆◆★◆★,对股东出资加速到期情况下债权人是否能够直接受偿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在新公司法司法解释起草过程中将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需要征求立法部门意见,以确保司法解释与立法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新公司法司法解释制定后,此类案件应根据新公司法司法解释办理◆■★。
问题5:债权人以出资加速到期为由提起诉讼的◆■■◆,能否请求未履行出资义务股东直接清偿■■★■?
在认缴出资加速到期情况下,是否因具特殊性而应区别对待?首先,出资加速到期本质上还是公司所享有的“债务人丧失期限利益的债权”,这与到期债权无实质区别。其次,尽管加速到期情况下公司基本已濒临破产◆■★★■,甚至已具备破产条件,直接清偿有对其他债权人不公之嫌。但股东出资责任加速到期无非是股东对债权人承担出资不足补充赔偿责任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便是出资缴纳期限已届至,进行直接清偿也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故无实质理由加以区别。第三,就公司个别债权人利益和整体债权人利益的平衡方面◆★★★◆,在公司未进入破产程序的情况下,向个别债权人清偿■★★■■◆,并不妨碍其他债权人申请公司破产★◆■,也不妨碍公司自身申请破产。一旦申请破产■■,未届出资缴纳期限的股东即应将其出资归入债务人财产,实现所有债权人公平清偿■★◆★◆■。第四◆★■■,如果不允许直接清偿,债权人考虑到在诉讼中付出诉讼费■◆★、保全费、律师费等成本★■★★,便无动力提起诉讼要求股东承担出资责任,导致公司法赋予债权人的请求“股东提前缴纳出资■◆◆”诉权弱化或虚化。第五◆◆■■◆■,如果按归入公司思路,债权人在请求股东向公司履行出资义务的同时,请求对该公司债权诉讼保全,在执行中同样可以达到直接清偿之效果■◆,无非是让债权人更费周折而已。面临这种情况,其他债权人还是要靠执行分配或申请破产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归入公司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救济手段也无二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